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睡前消息53】李子柒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搞错了什么?

2019年12月13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53期

【Bilibili】李子柒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搞错了什么?
【YouTube】李子柒代表中国文化的输出?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搞错了什么?

大家好,2019年12月13日,欢迎收看53期睡前消息,静静介绍新闻。

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 | 李子柒是工业化的产物,也用来满足城市人的想象

img

李子柒的视频当然是文化输出,但她输出的不是传统文化。她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模范,但并不是个人奋斗式模范。夸李子柒的媒体,没有夸对地方,或者说,那些写文章称赞她的媒体,本质上都是称赞自己想称赞的东西,而不是李子柒。既然点赞的方向错了,当然就会有反对者出来质疑,这就是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

首先,她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说不代表任何古代文明,古代没有这样的人。李子柒在形象上扮演自耕农,扮演小生产者,但在生活方式上尽量靠近儒家士大夫和贵族,但这两个身份自古以来就是冲突的,儒家士大夫以参加体力劳动为耻,最近1000年汉族妇女的总趋势是裹小脚。所以我不认为李子柒代表任何传统。如果一定要在古代找李子柒这种生活,我首先想到袁世凯回乡养病时的这张照片。

img

但李子柒的视频也不代表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特征是分工,是工业化,是在都市里面寻找最便利的生活,李子柒的视频,情节都是用手工业解决一切生活问题,显然和现代文明恰好相反,和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走了两个极端。

光明日报: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但李子柒自己显然是一个现代中国人,所以我认为她的视频依然是现代文化产品,但表现的不是现代文明本身,而是和现代文明“互补”的神话,当代都市神话。

为了理解李子柒的定位,我建议大家先思考一下加菲猫的特征。加菲猫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现代文化产品,它的特征是馋,懒,做事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偶尔有一点英雄主义。

大多数普通美国人,生活显然和加菲猫不一样,但美国人和全世界都喜欢加菲。因为现代文明不许我们馋,不许我们懒,要求我们小心翼翼照顾身边人的感受。让我们活得很累,所以我们向往加菲猫的生活,喜欢看到这样一只理直气壮发胖的懒猫。

和加菲猫类似的文化产品,还有美国西部片塑造的牛仔神话。西部片。现实中的美国西部并没有拿着左轮枪快意恩仇的牛仔英雄,只有一大批艰苦工作的牧场工人。

豆丁文档:简析美国西部牛仔的历史形象

但是,20世纪初,美国东部的城市人口已经发现了都市生活的弊病,愿意相信西部有这么一批英雄人物,每天的生活就是骑马,喝酒,拔枪决斗,用来寄托自己的梦想。所以,西部片和牛仔神话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具体内容是现代文明的反面。

李子柒就是这么一种文化产品,之所以21世纪的中国捧红了李子柒的视频,不是因为我们过去是农业国,而是因为中国快速城市化,产生了足够庞大的现代都市人口。现代人在城市里生活,很方便,很舒适,但是也有遗憾。比如说,每个人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做非常细化的工作,以至于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比如说,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很方便,但是缺乏接触自然的机会。李子柒的视频恰好就弥补了我们的遗憾。

而李子柒的视频能被发达国家的网民接受,是因为他们也有同样庞大的都市人口,需要类似的都市神话,用来平衡自己的精神生活。都市神话也是神话,也需要神秘色彩。这些欧美网民上过历史课,知道自己的祖先在中世纪过得很惨,但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农民过得怎么样,所以李子柒暗示自己代表传统中国,受到欧美网民的欢迎,甚至比中国网民提供的市场还要大。

💬 (插油管评论截图,带翻译)(插油管与B站粉丝数对比:油管740万、B站286万)

@JunhanXu:这就是灭霸期待的生活🤣

@MochiSeagull:2010年:我要豪宅、豪车、一大堆钱;2019年:我要她这样的生活。

@AlaynaHenderson:她:吃着田园新鲜食物;我:躺在沙发吃薯片

我这么解析李子柒的视频,并不是否认她的价值,恰恰证明了中国的进步。最近2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足够快,培养了好几亿现代都市人口,数量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所以反过来向他们输出现代神话。20年前,我在电视上看成长的烦恼,看加菲猫,无非是因为欧美比我们更早进入现代都市生活。所以,我说李子柒的视频是文化输出,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输出。

夸她的,和批评她的,两方面都没有理解一个问题,就是现代文化产品根本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生产的。

上个周末年会,我们有4个人参加座谈会,算上静静和蛋卷,有6个,但这只是马前卒工作室一半的力量。为了给大家制作每周三期的睡前消息,我们十几个人要从早忙到晚。更何况还有观视频工作室的同事负责拍摄和后期制作,还有很多外包公司来做辅助工作,这才能做出每周不到一小时的产品。

所以说,有这么多观众看睡前消息,既不能证明我马前卒个人奋斗很厉害,也不能说马前卒靠团队才能开口很丢脸。对李子柒也一样。

作为同行,我看李子柒的视频,就一个感觉——完美,每个镜头的服装,灯光,角度,剪辑都恰到好处。她的每个动作,无论是挖笋,煮面,还是刨土豆,都兼顾了美感和真实感。比如说,她很轻盈地走到山上,几锄头就能挖到最适合的食材,显然是表演,但动作足以让我忘记这是表演。这说明,李子柒背后几十个人的团队配合默契,专业水平高。

我这边有十几个很靠谱的编辑,还有一个专业的视频团队,主要镜头是我坐着讲新闻,每期还是有很多瑕疵。李子柒的每个短镜头都完美,甚至还经常有切换多个场景,复杂度指数上升的长镜头,这说明她的团队规模和质量都比我强。所以,也许李子柒一开始做视频付出很多努力,个人也的确爱好做视频,但作为商业成功案例的李子柒只是一个团队的代表。不应该用商业成就对她做个人评判。

总的来说,围绕李子柒产生这么大的争论,说明中国这个大国在硬件上完成了工业化,身子已经进入工业时代。但是意识形态还没有现代化,头部还停留在农业时代。

绝大多数人,无论是支持李子柒还是反对李子柒的,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不仅用机器产业链制造实体商品,而且精神产品也脱离了个人化的小生产,和所谓传统积累关系不大。改革开放前20年,香港几百万人就占据了一半的中国文化市场,这就是现代文化产业打败文化手工业。

目前关于李子柒的争论,支持者强调这是“自古以来”的必然结果,反对者觉得团队创作破坏了个人形象,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对现代文化理解不足,所以争论都是在泥坑里打滚,不值得去分一个对错。不过这也并不奇怪,一般来说生产力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的部分,意识形态的发展往往落后于生产力进步。如果我们文化政策够开放的话,下一代中国人就不会有这么低水平的争论了。上周日年会的演讲,我重点分析了社会科学发展落后的问题,周日我们将放出带字幕的编辑版,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我们说下一个话题。

印度出现“洋葱危机” | 因为蔬菜产量低,随季风周期,洋葱成了印度的大选菜

和讯新闻:一年暴涨100倍,一颗洋葱“引爆”了整个印度!

环球网:洋葱价格一路飙升 印度财长:我吃的不多并不担心

的确,按常年平均值说,印度人均洋葱产量并不少,至少并不比我们少。但是,一种商品的地位,不仅仅看自己的供需,还要看其他产品的供应。去年中国蔬菜总产量7亿吨,印度蔬菜总产量1.1亿吨,所以两千多万吨洋葱,对中国和印度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从从蔬菜类型看,中国排名前十的蔬菜,每种产量都超过1000万吨,其中排名第一的土豆也只有1.1亿吨,说明中国不仅蔬菜总产量高,在类型上也丰富,主要是解决中国人“吃好”的问题。

但是南亚就不一样了,这里最主要的需求是吃饱,同时加一点维生素。印度的邻国孟加拉国,正在引进转基因黄金大米。这种黄金水稻之前在中国湖南实验性种植,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对。黄金大米唯一的优点是不用吃蔬菜,就能补充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孟加拉毫不犹豫地引入这种转基因主粮,说明他们非常缺乏蔬菜。孟加拉去年消耗了600多万吨洋葱,相当于印度的30%左右,但是孟加拉的人口只有印度的12%,就算高估一点也只有15%。这说明,把洋葱当主菜,既是饮食习惯,更是缺乏维生素的标志,是社会发展水平低的标志。

所以说,虽然中国印度的洋葱产量差不多,但洋葱对我们来说是配菜,对他们来说是提供维生素的主菜。今年洋葱产量从2000多万吨跌到1500万吨,的确影响了很多印度人的生活。印度禁止洋葱出口,顺便连孟加拉也打击了。

洋葱算是高产蔬菜,但非常依赖于水利和气候。现在世界上洋葱种植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是荷兰,气候变化的时候,还是有可能出现30%以上的产量波动。印度降水主要依赖于季风,季风有一个四年周期,影响洋葱产量。恰好印度大选周期也是四年,所以每个党派上台,都要应付一轮洋葱问题。所以洋葱是印度的政治蔬菜,每一任政府都不敢开玩笑。

化肥农药水平不如中国,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印度耕地数量超过中国,粮食产量是中国的40%,蔬菜产量是中国的20%。在这种情况下,化肥使用量已经是中国的60%,农药使用量是中国的40%。我们先不论农民为这些化肥农药出了多少钱,仅从技术角度分析,缺粮缺蔬菜的要害,已经不是化肥农药了。

现在看来,农村种不出这么多蔬菜,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组织力不行。印度一个几十万人的县级行政区,正式公务员只有100多人,农村普遍实行自治体制,各大势力为了避免在选举种撕破脸,往往是轮流坐庄当领导。这样的好处是稳定,坏处就是没有长期政策,也不能动员农民搞建设。这些年,印度政府投资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有一些,化肥农药也能卖到农民手里,但是基层组织都不够,一线水利工程搞不起来,所以农业靠天吃饭,季风有变化就吃不上洋葱。

另外,层层自治,另一个效果就是修不起乡村公路,物流体系也层层分包,每一层都养一大批人。印度为了保护这种低效就业,不许外国大企业进来,沃尔玛就不能来抢这些物流和零售的生意。所以,城市里觉得洋葱快100卢布一公斤了,很贵,农民只能拿到不到10卢布,也没赚什么钱。最近印度禁止洋葱出口,很多农民和小商贩也抗议,说要破产了。城市嫌贵,农民破产,那问题肯定出在中间环节。既然莫迪也不敢动这部分就业,洋葱问题估计还会在下一个四年周期再来一次。

印度为什么放弃RCEP | RCEP包括了地球一多半的人口,印度又怕又爱

img

img

这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新闻之一,因为这个圈不仅集中了地球一多半人口,还有一半的工业,60%的工业机器人,以及70%的工业增量。这个RCEP自贸区如果顺利成立,完全可以改名地球自贸区。现在印度日本先后拆台,很可能是他们的联手外交操作。

从现在到RCEP协议正式签署,再由各国立法机关批准生效,还有一段时间。印度以退为进,,谋求更好的条件,也是一种选择。这几天安倍要访问印度,如果在访问期间宣布印度重新加入谈判,既证明了日本的外交影响力,也让印度显得身份贵重。所以,还不能说印度一定会退出。

但是,必须承认,这个自贸区的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是中国,对于这一点,日本和印度都很不满意。当初其他国家拉印度加入,目的就是平衡中国,如果日本和印度判断中国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自己得到的好处,也有可能为了长期战略,做一点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从最近印度的操作看,莫迪的态度还是继续上调关税。实际综合税率从6%左右,回升到了7.6%。所以,莫迪肯定对RCEP是不满的,真退出也不意外。

img

img

img

的确,印度和十八年前的中国gdp差不多,但是,用来支撑GDP的贸易模式存在根本差别。

中国进出口贸易在1994年有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顺差和逆差轮流出现,而且逆差规模始终超过顺差。要靠吸收外国投资,才不至于在外汇上破产。但在1994年以后,按年度计算,中国再没有出现过贸易逆差,手里的的美元欧元黄金始终在增加。到2001年已经稳定了7年,所以中国领导人敢于赌一把,让中国工业和欧美日韩的工业正面对抗。

img

印度从来没有这种好事,1947年独立后,在货物贸易方面几乎就没有顺差。让印度和中国东南亚进入同一个自贸区,莫迪应该是担心自己的外汇储备出问题。

img

之所以中国1994年以后年年顺差,根本原因是实现了产业升级,所以利润不会被其他国家的血汗工厂拉平。1980年中国的出口,一半是初级产品,到1990年就只剩有四分之一。到了2000年,总出口是2500亿美元,其中只有10%属于初级产品,90%是工业制成品,40%是机电产品。虽然高科技产品还不多,但显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了。

img

印度的出口商品就很低端了,天然资源和手工业品,现在还占印度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机电产品比例低于10%以下。还不如中国九十年代初的水平,所以竞争力不足,年年逆差。

img

之所以几十年逆差不倒,印度对外宣传是服务业赚钱,比如班加罗尔的软件。但实际上,去年印度的服务贸易顺差只有300亿美元,根本填不上货物贸易的逆差缺口。真正的救命钱是侨汇,印度每年向中东富国输出上百万劳动力,他们向国内汇款800亿美元。

img

但很明显中东国家不想接收更多印度劳动力了,所以如果自贸区导致印度的货物贸易逆差扩大,莫迪可能会担心国家破产。

总的来说,2001年的中国,已经有一大批人在国内进行高效生产,赚钱回来平衡外汇。印度是把一大批人送到国外,参加相对有竞争力的项目,把工资拿回来平衡外汇。中国这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产可以升级,印度简单劳动力外出打工不会一直增加,所以印度对自贸协议的恐惧感比2001年的中国更强。

当然,自贸区里面不是只有中国韩国这种制造业强国,还有东南亚一大批相对比较弱的国家。但是,印度不只是对中国逆差,对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也是逆差,所以一旦加入RCEP,印度怕自己跌落到产业链最低端,爬不起来。所以谈判的时候非常不积极。

印度也是两难。RCEP允许给落后成员国很大的优惠,薄弱产业可以享受最长20年的缓冲期保护,但立刻就能享受接近地球一半人口的大市场,欧洲和美洲国家不太可能给出更优惠的条件。所以,印度也许是因为自身条件,不敢冒险,但以后可能想冒险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所以莫迪无论加入不加入,估计都会很不甘心。


好, 53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星期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