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睡前消息38】想让房价降下来,给土地拍卖限价可没用

2019年11月5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38期

【Bilibili】想让房价降下来,给土地拍卖限价可没用
【YouTube】想让房价降下来,给土地拍卖限价可没啥用

大家好,2019年11月5日,睡前消息38期,静静介绍新闻。

媒体称厦门不再限地价 | 地卖不出去了,不收房产税,老旧基础设施怎么办

首先,我纠正一下,媒体的炒作有点后知后觉, 2018年12月20日,厦门就恢复了最高价拿地的规则。 “限价拍卖土地”在厦门只维持了两年。

其次,限价拍卖从来不能阻止房价上涨,不促进房价上涨就不错了。取消限价拍卖,如果说对房价有影响,也是稍微降价,所以没必要把取消限价当大新闻。

我先具体解释一下限价拍卖的模式。

最简单粗暴的限价,就是每块地指定一个最高价,超过就算流拍,典型例子是我所在的苏州。2016年4月起,苏州就开始限价拍卖土地,拍卖价一旦达到限价,就算无效,重新拍卖。

人民网:苏州“土地限价令”操作层面存疑 业内认为“难缓供求矛盾”

但是,据我过去3年在苏州生活的体验,苏州房价涨幅完全没有得到控制(下图一)。

img

苏州

img

厦门

img

南京

而且原因也不难解释,限价拍卖,貌似是控制土地价格,实际上很容易制造无效拍卖。出价高了,土地就卖不掉,结果是土地供应更少,原有的土地更稀缺。所以苏州式限价拍卖,如果说对房价有作用,也是火上浇油,给炒房集团提供炒作空间。

中国财经:苏州土地限价后两幅宅地“触电”流拍 南京或不跟进

厦门的拍卖和苏州不太一样,准确的说法是“限地价,竞配套”。一旦拍卖价格上升到政府的限价,不许再加钱了,但接下来还要继续竞争,各个房产商向政府承诺无偿移交的建筑面积,承诺最多的一家拿到土地(上图二)。

除了厦门,南京也采取这种限价模式(上图三)。

http://js.people.com.cn/n2/2016/0524/c360309-28388241.html

本质上,厦门模式还是出钱最多的房产商拿土地,因为建筑面积也是用钱换的。但是区别在于,过去拍卖土地,政府拿全部现金,立刻付清。现在政府只能收一部分现金,开发商把另外一部分现金留下盖房子,项目完成以后再给政府。房产商的资金压力大大减轻了。所以,房产商愿意把实际的土地价格炒到更高,当然房价也不会跌。

2018年以后,厦门房价取消限价,原因倒不是限价无效,因为地方领导本来也不在乎房价上涨。但是,在限价模式下,政府手里的机动资金下降了。马前卒工作室查了近几年的厦门市政府预算执行报告。2016年厦门的土地类基金收入是456亿,2017年446亿。2018年391亿,只实现了预算计划的82%。当然政府过一段时间还会拿到一部分房子,但是拿到的房子只能用来做拆迁补偿,不像现金那样灵活,所以政府低调撤销了限价。

img

总的来说,无论是苏州模式还是厦门模式,在土地稀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都不能阻止房价上涨。所谓限价,在经济学上明显违反常识,在政策方面,是为了应付国家调控房价的要求,给一个交代。尤其是厦门模式,完全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发起和撤销的效果都不用太在意。

只要地方政府的财政离不开土地开发,房价就必然会上升。政府搞房地产开发,成本有两块,拆迁和基建,拆迁是把土地拿到手,需要给居民钱;基建是修路铺水管建学校。其中拆迁成本和房价同步升降,政府能拿到的份额只和容积率有关,所以,从长期来看,政府对房价的态度发生变化,主要因素是基建成本。

如果土地开发只需要考虑当前这块土地的基建成本,政府肯定是赚钱的,还能从中产阶级支付的房价中间拿钱,去补贴穷人的社保。但是,政府过去卖的居住用地,道路也需要维护,学校需要发工资,路灯需要用电,这些钱最终还是从最新一块地的拍卖价里面出。所以,无论最初政府怎么规划房地产问题,最后都需要房价上涨,卖越来越贵的地。这是中国城市房价上涨的基本动力。

其实用土地收入来解决大多数基建资金,这个思路是对的。买房的居民优先享受了住房和基础设施,也享受了资产增值的好处,总要为社会做点事情。没有代价的福利必然把政府拖垮。但中国没有房产税,先买房的一批人享受了房产增值的好处,享受政府维护的基建,但不再给建设基金出钱,二手房售价再高也和政府无关。所以,所有压力都给了最新一块地,之前开发的越多,新一块地的涨价压力就越大。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就像贪吃蛇那样,身体越来越沉重,头部拉不动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房产税。所有人买新房的时候出一份钱,用来搞基建,然后每年按照房价价值再出房产税,维护基建。这样新一块土地只需要负担自己的基建,不用给之前的城区买单,新人才有能力在城市落户。当然,推出房产税,意味着原有的房产价格都会暴跌一次,政府手里囤积的土地也会贬值,等着拆迁的城中村也会很不满,阻力肯定是很大的。但无论如何,贪吃蛇式的房产政策肯定走不远。长痛不如短痛,政府与其折腾各种无效的限价,不如考虑一下怎么早点过渡到房产税时代。

京津冀夜景图 | 大城市灯光越来越亮,小城市越来越暗

img

网易新闻·北青网:这5年京津冀变化有多大?太空视角让你惊讶!

根据个人经验来说,我是不信的。我家在承德,和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一样,都在北京的东北方向。如果河北夜景真的亮到第二张图的水平,我回到家乡晚上看不到星星,投资几十亿的兴隆观测站也肯定要搬家,但我并没有听说搬迁的消息。

北京电视台这两张图片,左边的图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的,因为它符合华北地区地形,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有大片的地区没有灯光。

我们看北京市地形图,60%的面积是山地,尤其是西部北部,有两千多米的山,比五岳海拔都高,几千平方公里的面积既不能修住宅,也不能建工厂,所以在人口密度图上是白色,在灯光图上一片黑暗。

img

北京市地形图

img

北京市人口密度图

美国人拍的夜景图也证明了这一点,山区一片漆黑(下图一)。

换到最近几年的照片,无论是美国卫星还是中国卫星,都证明北京西部继续是无人区,而且往南往西,整个太行山的夜景都基本上是黑色。

img

2015年NASA

img

中科院2018年4月

img

NOAA2019年

所以,尽管最近几年发展很快,我还是不相信太行山里面会出现大片的灯光。


中国人口增长已经基本停滞了,经济发展必然意味着人口向城市流动。所以,最近几年,中国的夜景并不是整体变亮,而是发达地区变亮,落后地区变暗。下面这张图上,橙色是变亮的居民点,蓝色是变暗的,可以看到沈阳往北大片的蓝色,河北太行山区总体上是蓝色多。就是北京自己,由于王平煤矿等居民点撤销,西部也有一些地区的光点变成了蓝色。亮区和暗区之间的区别必然越来越大。

像这次博览会上那种照片,先不说位置对不对,就说大半个省份一起变亮,没有任何地区变暗,这种情况只会在最近几年的印度出现。莫迪时代的印度发电量明显增加,但是城市化率并没有明显提高,所以出现了密集的乡镇夜景光带。

总的来说,北京向外的产业转移有一定效果,但主要是雄安新区和廊坊一部分地区受益。在河北其他地区,为了保证北京空气质量,关闭了很多工厂,夜景反而可能是变暗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北京科博会从哪搞到了卫星照片,居然能显示整个河北变成了一个超级城市。按那张照片的效果,京津冀这一带可能要聚集4-5亿人,把整个北方的人口都拉过来,才勉强够用。

马斯克称“星链”卫星已能提供服务 | 谁先有廉价大运力空天运载器,太空就是谁的

现在用人造卫星上网虽然比前几年便宜,但按流量算还是很贵,不算买设备的钱,每G流量1000块起,看个高清电影可能一个月工资就没了。

imgimg

世界海底光缆分布图

按照马斯克和欧美其他卫星上网公司的规划,等到天上发射了足够的卫星,每个月几十美元就能享受宽带服务。

马斯克的另一个优势是覆盖率。直到今天,世界还有一半人不能上网,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网络建设周期长、成本高,还有气候干扰,必须不断维护。所以很多人一直希望能把互联网搬到安全的天上。

所以马斯克用卫星替代基站,也替代了地面光缆网,几十个卫星接力,用无线信号,用几何上最短的距离把信号传过整个地球。在太平洋中间上网,和北京上海一样方便。无论是地震还是火山爆发,对网络服务都没有影响。

手机太小了,功率和天线都不足以和卫星进行宽带数据交换,所以我们还需要小型基站。马斯克预计量产的基站几百美元,随身带着基站和电池可能有点重,但装在汽车上很容易。如果马斯克真的能把计划中的上万颗卫星打上天,基站就不需要专门对准某一颗卫星,还能继续缩小,估计自行车也能装一个。现在马斯克用卫星信号发了推特,是验证可行性的第一步。

首先要承认马斯克赶上了好时候。这些年电子技术进步,设备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通讯卫星已经不是很贵了。90年代的铱星重量是689公斤,数据传输速度不到每秒10k。马斯克发射的“星链”,每颗卫星质量227公斤,是铱星的三分之一,已经能实现每秒100G的数据传输,是铱星的1亿倍。所以马斯克敢设想把整个通讯网都搬到天上。

但是,卫星上网最大的成本,始终是航天发射。中国的虹云工程要求已经很低了,也得156颗卫星,和中国全部在轨卫星数量差不多。后来的“鸿雁”星座计划300颗,相当于中国之前的航天发射总数。

星链计划初步计划发射4000颗,完成组网需要1.2万颗,完整计划需要4万颗。这种低轨卫星的寿命大概是5年,之后会慢慢掉到大气层里面烧掉。马斯克需要每年再发射8000颗卫星上去,才能保证正常替换。现在全人类的在轨卫星数量也就是1000。所以,谁能解决廉价发射问题,谁就能率先组网。

马斯克和其他竞争对手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真是个企业家,是个商人。国家需要面子,航天局的官僚需要保住位置,所以都要追求成功率。但只要成功能抵偿失败的损失,商人是不在乎失败的。马斯克开发猎鹰火箭,搞了十几年屡次失败,一直是业内笑话。但是,马斯克现在的发射成本每公斤5000美元,全世界最低。这几天马斯克正准备试验他的MK1星际火箭,坑坑洼洼看起来就像一个铁皮桶,但它就是能飞。这是真正以企业的方式在经营航天事业了。

马斯克把失败换来的廉价火箭装满了新型通讯卫星,一颗火箭可以发60颗,其中三颗轨道控制失败,烧掉了,两颗受控掉进大气层烧掉,测试自毁装置,最后有55颗入轨,成功率可以接受。

60颗卫星,发到天上,在调整姿态之前,是闪闪发光的一个队列,肉眼就能看见。是几十年来最惊人的人造天象:

img

所以,全世界的电信公司和航天部门嘴上说马斯克在浪费钱,身体都很诚实,都在努力开发低轨卫星网,怕马斯克最后做出垄断性的通讯基础设施。

马斯克这次发推特成功,也给中国航天上了一课。过去中国航天既是科研项目,也是政治项目,特别强调成功率,结果就是技术路线偏保守,不愿意冒险。到2019年,中国发射火箭还在使用80年代的长征三号系列。

但是,冒险和失败,是所有项目绕不过的障碍。回避冒险,就会在将来遇到更大的问题。最近几年,深空探测任务需要发射大型设备,中国被迫快速上马液氢液氧火箭,突击补课,本来应该用二三十年逐步验证的技术,都集中到一个项目上使用。长征五号的新技术比例超过了95%,两次实验都没有完全成功。

不过既然敢于继续实验,就是好事。上周,第三发长征五号已经运到了海南文昌发射场。就算这次长征五号依然不是完全成功,希望有关部门也不要再遮遮掩掩,而是公开对人民说明情况,解释航天就是要冒险这个道理。我相信人民会接受这个说法,会批准航天部门继续花钱冒险。

为什么我要用“汉城” | 是叫“汉城”还是叫什么城都是中国人自己的事,1992年前的南朝鲜是地方军阀,总统也是伪总统

M

Max.Sum

有点好奇马前卒施工队按什么标准区分南朝鲜和韩国的[猫头]

是你梦宅

韩国已经和中国达成一致,韩城正式更名为首尔🙄这期新闻一口一个汉城叫着,一口一个伪总统叫着,吃民粹主义的人血馒头🙄尊重他国政权与文化你们会不知道?还有弹幕在刷好评的,什么心态🙄

赞美驼鹿
韩国和中国达成什么一致了?
是你梦宅
南朝鲜伪总统都出来了?这话营销号说出来我信…

首先,汉城这个说法是中国的习惯,是汉语的习惯说法。而之所以我们有这个习惯,是因为过去韩国人自己也说汉城,不是我们想侮辱他们。所以无论韩国政府怎么翻译,无论韩国人怎么说中文,谁也管不着汉语的习惯说法。我说汉城,也是为了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如果观众没有因为我的说法产生误会,我应该就可以继续说。

我们中国对于非侮辱性的翻译,对外从来不管闲事。外国人英语翻译北京,现在也是两种方法并用(“Beijing”和“Peking”),外国人用英语称呼我们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无论是“长江”还是“扬子江”(Yangtse River),我们都随他们说。所以,韩国的首都叫汉城,和任何外交问题无关,纯粹是语言习惯,是中国内政。

至于“韩国”和“南朝鲜”的区别,我的标准很简单。1992年分界,之前是南朝鲜,之后是韩国。

从韩国内政角度说,1992年之前是军政府,就算是经过选举的卢泰愚,也曾经是军政府的一部分,是全斗焕钦点的接班人。卢泰愚对内搞517戒严,对外参加越南战争,杀了不知道多少韩国和外国无辜平民。作为一个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的中国人,我认为当时三八线以南只能算是军阀统治的南朝鲜地区。1992年,韩国举行第一次后军政府时代的选举,到这个时候,韩国才有资格被称为国家。

从外交角度说,1992年之前,中国和韩国没有建交,和朝鲜有同盟条约,当然也不能承认三八线以南有国家。

最后,之所以李承晚是伪总统,是因为他上台之前暗杀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吕运亨,上台以后暗杀了中国人民的另一个老朋友金九,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李承晚的军队打了好几年,一直到90年代初年志愿军代表回国,都保持在停战协定状态。所以李承晚必须是伪总统。

img

晚期志愿军代表


好,今天的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欢迎观众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