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睡前消息120】美国女足要求和男足同工同酬,为什么被驳回?

2020年5月26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120期

【Bilibili】美国女足要求和男足同工同酬,为什么被驳回?
【YouTube】美国女足要求和男足同工同酬,为什么被驳回?

大家好,2020年5月26日星期二,欢迎收看第120期睡前消息。今天我和高流替督工播报,请静静介绍新闻。

观众不给男女同工同筹买单

2019年3月8日,美国女子国家足球队在洛杉矶提起诉讼,认为美国足协有性别歧视,要求男女足球同工同酬,并索赔6600万美元。今年5月1日,美国法院正式驳回起诉。你怎么看待美国女足要求同工同酬的新闻呢?

这次官司的核心是同工不同酬。美国女足国家队认为,在女足世界杯期间,比赛场地、航班、住宿和医疗保障等条件都不如男足,这明显不公平。而且诉讼文件还提出,2013年到2016年期间,女足国家队球员的收入只有男足的1/3。尤其是2014年的男足世界杯,美国只打到了16强,奖金却发了500多万美元。而第二年的女足世界杯,美国拿了冠军,奖金才172万美元,所以要起诉美国足协,让足协赔偿6600万。

这次的要求虽然被法院驳回了,但估计接下来几年女足国家队还会坚持斗争。

目前支持男女足同工同筹的国家其实很少,只有挪威、荷兰、南非和澳大利亚等个别国家。但这些国家也只是强调在代表国家出战的世界杯上面,男女平等不代表联赛薪酬也是已有。

按你所说,国际主流都不在意男女足同工同酬,美国女足站出来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平权意识更强吗?

主要是因为美国足球这些年市场快速发展,足球运动员的收入水平大幅上涨,但涨的主要是男足,所以女足也希望能够从中分利。美国传统运动是橄榄球、棒球和篮球,很长时间里足球的地位都比较低,连football这个词在美式英语里都是橄榄球的意思。

但随着美国拉丁美裔的人口越来越多,足球文化开始兴盛,市场迅速发展。现在美国足球职业大联盟mls每次比赛现场观众平均超过2万,是美国第三大联赛,仅次于橄榄球联盟和棒球联盟。

联盟球员的平均年薪是37万美元,还有很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来说,每支球队都有20多名签约球员,联盟规定签约名册的第21名到24名是预算外球员,底薪有65,000美元,25到28名能拿53,000美元,光是底薪在美国就已经是中产了。

足球运动非常符合人类这种草原猴子打猎的本能,节奏快,对抗性强,体能消耗大。客观上来说,女子足球的剧烈程度就是不如男足,观众更喜欢看男足,这也是人之常情。

2017年美国女足联赛的场均上座人数不到6000,最高一场也才16,000。观众数量决定了市场规模,女足观众是男足的1/4,收入有男足的1/3。这样一看,虽然结果上不算平均,但还算是公平。因为市场小,所以女足商业化也很艰难。

2012年,当时的女足联赛WPS宣布倒闭,为此美国足协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协调各方关系,这才建立了现在的国家女子足球联赛nwsl。nwsl从成立一开始就宣布主要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让联赛可以尽量长期存活下去。

但这个女足联赛到现在也只有9个球队,观众少到连转播权都卖不出去。2019年赛季开始之前,只有芝加哥红星队自己找了电视台转播自己的比赛,其他球队都没能找到合作的电视台。到了7月份,女足联赛才和体育媒体espn达成了协议,出售了剩下14场比赛的转播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院要驳回上诉了,因为市场和观众已经做出了选择。市场不歧视女性,但歧视体能和技巧不够的人,明星球员的工资是普通球员的几十倍都很正常。之前有人做过统计,美国男足联赛收入最高的7个球员拿走了全联盟总薪水的1/3。联盟为了不让这个比例太悬殊,2017年还特地要求男足年薪上限不得超过384.5万美元。

如果男女足不同工同酬就算是性别歧视,男足内部能有那么大的差异,这大概算是人道主义灾难了。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竞技表演需要市场,有市场就没有平均。

那在体育市场里面,女子运动员薪酬是不是普遍会比男性要低呢?

也不一定。不同的运动男女优势也不同,只是足球市场恰好偏向男性。虽然女性在体能上不占优势,但很多职业比赛不只有体能对抗,还需要不同的技巧。比如以肢体柔韧性和形体为主要卖点的花样滑冰、体操、蹦床和跳水,女性运动员都更有优势。还有射击飞碟、短距离射箭这些和体能无关的项目,女选手也可以经常压倒男性。

即便是体能对抗项目,有些女子项目的观赏性也更高,比如女排。目前国内的女排联赛主力运动员的年薪大概是100万左右,半主力半替补也有四五十万,这明显高于男性。而且这不是中国特例,国际上市场化做得比较好的女排联赛,比如意大利和土耳其,收入也都普遍高过男排。

中国女排主力国家队队长朱婷2016年转会到了土耳其女排超级联赛的瓦基弗银行队,年薪有150万欧元。

和女排一样,网球项目里男女差异也不大。根据福布斯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高收入女性运动员这个榜单中,前15名有12个是网球运动员,小威廉姆斯的总收入高达2900万美元,和男子网球运动员相比并不算少。

所以并不是说女子运动员就一定会吃亏。如果美国女足可以要求同工同酬,男排运动员显然也可以,但这都违背了商业体育的原则,市场是不会支持的。观众不买单,就谁也拿不出钱去落实男女平等。

体育的话题就先说到这里,请静静介绍下个新闻。

评职称逼学术造假

今年4月,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斯普林格旗下的期刊《多媒体工具和应用》批量撤销了33篇论文。加上该期刊近两年撤下的另外8篇论文,总共有41篇论文被撤,其中39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中国。你怎么看待这次学术不端事件?

这次事件的性质很恶劣,但影响有限。具体看撤稿理由,内容抄袭和图像未经允许不当复制,这都是典型的抄袭。“操纵作者身份”应该是作者委托论文代理进行投稿,导致多用户多地点登录系统。“试图颠覆同行评议发表系统”这是和审稿人发生的串通。不论触犯了哪一条,都足以构成撤稿。至于“剽窃他人未发表手稿”,需要看具体调查结果,可能是作者利用不公开的审稿程序一稿多投。

进一步看,这39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有12篇是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7篇是常州工学院电器与光电工程学院,4篇是合肥工业大学,另外还有三篇是国网浙电与合肥工大合作的,基本上是被电力系统承包了。其中常州工学院的七篇论文通讯作者都是一个人,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前任院长熊超。

七篇论文都涉嫌“剽窃他人未发表手稿”,熊超是其他杂志的审稿人,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把他拒绝掉的别人写的论文用自己名义发在这个杂志上,等于公开抢劫。

熊超在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7年成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在出了这么大丑闻,让江苏省科研圈的名声都受到影响。而且熊超这7篇论文里还有3篇是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1所合作的,41所是我国唯一一个专业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这次也被拖下水,所以说这次事件的影响很恶劣。

在澎湃报道这次学术不端事件之后,中新网马上转载,然后把标题又改成了“学术圈地震”。过了几天,外国媒体也开始跟进报道,标题进一步升级,叫“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撤回33篇中国论文”。你觉得这个评价合适吗?

外国媒体的说法的确有一点依据。施普林格是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的最大出版商,是仅次于爱斯唯尔的第二大世界型杂志出版商,现在连《自然》杂志都归属到斯普林格的旗下。所以才有人炒作说这次中国人在世界一流学术期刊造假。但斯普林格旗下有60多个出版社,每年要出版1900种杂志,5500种新书,不是哪本杂志都叫《自然》。

这次撤稿的《多媒体工具和应用》,是电子与电信工程行业里级别比较低的杂志,影响因子也偏低,是个关注人数很少的冷门杂志,所以每年投稿量不大,审稿周期也比较长,比较容易发论文。

这个杂志的H因子只有52,意思是创刊以来所有论文按照被引次数进行降序排列,排第52位的论文被引用了52次,这是个很惨的数字。

中科院按照影响因子把sci期刊分成四个区,其中一二区算是业内顶级期刊,四区是sci中垫底。这个《多媒体工具和应用》在中科院分区里就是四区,是sci世界里众多划水凑数的一员。就连给这个杂志投稿的作者自己往往承认,把写废的文章投到这个杂志,混一篇sci凑数。

而且这次撤稿的文章基本上属于《多媒体工具和应用》的特刊,是在这个杂志社举办的某次会议里选一批会议文章进行刊登,在检索的时候带有SI标识,连机刊号都没有,是金字塔底层的地板。

制造特有刊的客座编辑来自国网浙电、合肥工大、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和新加坡国际大学,这明显就是国企和大学给自己人评职称、水论文的破烂sci,只不过套路玩得国外去。

很多媒体还提到了2017年4月,斯普林格的《肿瘤生物学》杂志因为同行平议造假,一次性撤销了107篇中国学者的论文,被媒体称作中国学术圈大地震。

我查了一下,《肿瘤生物学》的H因子是70,没比这次的特刊强多少,而且现在也被sci除名了。而且这个《肿瘤生物学》期刊在接受调查时还被发现,期刊宣称的编委会里有好几个科学家根本就和他们没关系,其中一个科学家都死了好几年了。

所以如果说中国投稿人学术不端,这些期刊自己也有责任,而且从后果来说影响不严重。

这些凑数文章除了编辑和作者基本没人看。刚才提到的那个公开抢劫论文的常州工学院熊超院长应该是觉得自己把别人没法刊登的烂论文用自己名义发在烂杂志上,刷刷分无所谓,所以断送了自己的学术生命。

虽然说抢劫一分钱也是抢劫,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杂志翻车算不上“学术圈地震”。

这次被撤稿的中国作者一直在消耗国家科研经费,你觉得他们算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学术不端是事实,但不等于科研没有成果,另外谁都没法保证科研一定会成果,大部分经费本来就是用来试错的,写出垃圾论文不是错,错在拿这些论文继续混职称。

比如今年3月18日《自然》就撤掉了美国斯坦福大学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有四张图不对劲,而且作者没法提供原始数据证明结论。这篇论文到现在已经刊登了14年,被访问了2676次,引用969次。按说这是个大丑,但这篇文章因为权重很高,国际上很多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认为主要结论没什么问题。所以虽然论文被撤稿,但研究工作本身还是有成果,只能说明科研人员为了让图片或数据更突出,修图或者调数据,类似于上选秀节目的选手要化妆。看来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

再比如说医学工作者平时要在医院看病做手术,要去参加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还要带学生,压力非常大。但医生也要评职称,也要写论文改论文,不是所有医生都有精力一遍遍润色文章。所以很多医生找到论文代理机构花钱让他们帮忙改稿子,甚至委托论文代发公司运作关系,直接发到一些垃圾期刊上给自己评职称凑个数。按程序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同行评议造假。

在2016年,欧洲医学研究杂志撤掉了一篇2015年研究肺癌的文章,原因就是同行评议造假。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宁夏医科大学的周玮,现在身份是宁夏新冠肺炎专家组组长。按性质算,这明显是学术不端,但欧洲医学研究杂志也是个中科院sci4区的垃圾杂志,H因子只有51,比刚才说的《多媒体工具和应用》还垃圾。在这上面发文章,明显就是评职称或者给学生毕业凑数的。

类似的,很多工程师平时忙项目都已经筋疲力尽,没空坐起来逐字逐句抠论文,所以中介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很常见。

我离开设计院两年了,到现在还经常接到中介电话问我要不要发论文。

网上已经有人总结了一套水sci论文的攻略,有的杂志烂得非常稳定,有的杂志烂得历史悠久,这都是水论文的好去处。这些看上去讽刺的现象反映了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的论文压力。

从宏观来看,不是所有科研项目一定都会有好结果,但科研经费需要有KPI,学生也要拿成果才能毕业,这就是烂论文、烂杂志、烂中介的市场。但如果真取消了科研项目的量化考核,结果可能更差。所以我猜类似的学术不端事件不会消失,也不能指望完全消灭,只要发现后及时处理就可以。

这几年中国对类似事件的处理越来越严厉,一旦发现有学术不端,背后是彻彻底底的造假,就进行严惩,甚至以后很多年都不再允许涉事人员申报项目经费,从事实上断绝了他的科研生命。

还有媒体说这次事件说明传统的审稿模式有问题,推荐用运营本公示制度,你怎么看?

今年年初,有个印度理工学院的人水了一篇很烂的论文,说发现新冠病毒里有几个片段,在艾滋病病毒里也有。一时之间引发舆论轰动,很多人以为这是证明了病毒是人工合成。

但这篇论文做数据匹配的肽段短的惊人,这种数据匹配毫无意义。类似的小片段,你随便往数据库里一匹配,就能发现至少100多个物种都有。

这篇印度神文发在了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很快就被一群同行在下边回帖怒骂,然后就被撤稿。这的确说明预印本网站在打击民科方面效率还挺高的。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虽然名字都叫科研,内在逻辑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的差距还大。对于一些不需要太多实验验证的论文,比如数学、理论物理、计算机,预印本确实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审稿权垄断。

但还有很多研究必须经过重复性实验来验证,才能知道真伪。实验要占据人力设备和时间。要是杂志把所有论文都验证一遍,那估计审稿结果要排队等十几年,这时候就只能靠资深科学家凭经验和逻辑进行判断,这就是同行评议存在的必然。所以会有一些高明的学术造假,在理论上大体上看似成立,实验设计也有模有样。比如韩春雨之前的论文,这种事情在重复性实验充分证伪之前,谁都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加大事后的追责力度。

学术不端的话题说到这里,请静静给大家介绍两条科技新闻。

单细胞转录组技术

5月7日人民网报道,中国学者用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分析了青年食蟹猴和老年食蟹猴多种动脉内皮细胞的差别,找到了一种差异因子FOXO3A。随着动物衰老,这种因子也在减少,这为进一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这个新闻本身不复杂,但我需要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单细胞转录技术。所有细胞几乎都有全套基因组,因此不同细胞对基因表达的差异没法用常规测序来分析。

想要得到不同细胞之间基因表达的不同,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把组织器官不同类型的细胞分开,分成单细胞。第二,要用rna测序技术看清这些细胞中表达了哪些基因,也就是转录组。所以这个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单细胞转录组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病死的第一原因,这方面的研究突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好事。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改善饮食,多锻炼。

人造叶绿体

5月8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德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人造叶绿体平台,可以根据需求制造不同的叶绿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理论上还可以用来合成各种有机物。

人造叶绿体的相关研究已经有很多科研机构在做了,关键问题是转化效率太低。光合作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一边是色素催化,把水分解成氧气和nadph,也就是携带还原氢的一种辅酶。另一边是碳的固定,将无机碳通过一系列催化反应连接到辅酶A的侧链上去。还原氢给碳固定提供能量,好比自行车的两个轮子。

过去人造叶绿体的主要问题是固碳太慢,跟不上供氢速度。好比蹬自行车有一个轮子转不动,车子走不动。这次德国学者开发了一套新的碳循环,直接把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和生产还原氢的速度差不多,逼近人工叶绿体的理论极限,所有资格发在《科学》上。也许将来我们可以用人工光合作用来补偿自然界的生态损失。

好,第120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周五再见。

终于回来了。静静,开门!该我录节目了。

咚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