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睡前消息118】《后浪》过后,如何看待B站又要《入海》?

2020年5月22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118期

【Bilibili】《后浪》过后,如何看待B站又要《入海》?
【YouTube】《后浪》过后,如何看待B站又要《入海》?

大家好,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睡前消息118期,今天我继续在外地制作节目,请静静远程介绍新闻。

《入海》才是生活常态

5月20号,B站上线了一支毕业主题的歌曲MV《入海》,督工你看过了吗?

5月5日第111期睡前消息节目,我重点分析了五四青年节的B站MV《后浪》说了不少批评的话,最后提出我的祝愿,希望到明年的五四B站能做出更好的青年宣传片,继续保持自己年轻人社区的身份。没想到B站比我更擅长踩年轻人的嗨点,敢在这个特殊毕业季推出了《入海》。

新的《入海》MV一上线,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转发,引用了序曲部分的字幕文案,献给即将或已经毕业的人。所以尽管我的年龄和毛不易略微有点差距,我还是第一时间看了《入海》。

那督工你怎么评价这部作品呢?

很喜欢。MV开头用了毕业就分手的剧情,场景在上海,我猜编剧一定看过2002年何员外写的著名小说《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看来2020年的毕业生和2002年毕业的我有不少相似的经历和心态。后面的内容用一个主角展示了毕业生的不同发展道路,有的人当底层技术员,有的人开养殖场,有的人开小饭店,还有的人从事和B站相关的行业——直播主持和电子竞技。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目标和难处。

如果人生真的像MV那样,允许同一个人尝试所有的选择,体验不同的职业,这些难处就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最终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人生不留遗憾。

读书的时候,我们总是雄心勃勃,充满理想和希望,原因就在于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可以尽情想象最美好的一种,在熄灯以后聊一阵,到梦里实现。

但是我们都知道青年时代过得飞快,从新毕业生到中年老油条,十几年的忙碌一转眼就过去了,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和改行成本,只来得及尝试一两个职位,然后就要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位置上默默努力,养家糊口,用自己剩余的青春赌一个未来,这才是毕业后的真实生活。

毕业生一旦开始找工作,碰到这个残酷的事实,就会立即开始怀念还没有结束的年轻时代,没有结束的学生时代,怀念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年代。

其实毕业可以看作一个象征符号,象征每个人的转型期,象征即将经历的未知人生,这是几乎所有现代人都要经历的体验。

《入海》这支MV首先承认现实,展示了每一个毕业季都必然出现的迷茫和困惑,具有普遍性。但是《入海》同时又提倡理想,鼓励我们在平凡人生中找到人生意义,立意不低,这就是所谓“跃入人海,各有风雨灿烂”,是我喜欢的风格。

“最难毕业季”并不难

既然说到毕业季,今年疫情打击了经济,大学毕业生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74万,很多自媒体都在讨论最难毕业季的概念。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校长丁庭选在公开演讲中说,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由压力山大上升为压力天大,很多毕业生因此害怕毕业,担心未来,督工你怎么看这个现实?

既然在媒体行业工作,我首先是从行业内部分析问题。就我看来,最难毕业季是个媒体概念,而不是社会问题。咱俩都当过新闻编辑,都遇到过新闻深度不够,想方设法找亮点的情况,实在找不到,我们就会从原始新闻里挑一个最新的数据,想方设法诱导被采访的人说一个“最”字放到标题,最难毕业季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不信可以翻翻旧闻,都不用在全国范围内找,在前面那位“压力天大”校长所在的河南省就能找到类似标题。先看2013年的两则新闻,郑州日报说“最难就业季”来了。同一年河南新乡市调查大学生也说“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山大”。给2020年的校长提供了素材。再往前看,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2009年新华网说河南大学生就业严峻,工资比前一年降低10%,甚至2005年郑州晚报就开始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所以我们自媒体行业的夸张标题看看就好。今年毕业生的运气没有那么差,至少不比2008年经济危机、2003年非典,乃至于1999年经济危机之后的几个毕业季差。1996年1月9日,国家人事部宣布大学生不再包分配,大家可以想象那一年毕业生的心情。

如果总是谈论最难毕业季,很容易把自己的问题都归结给社会,错过值得尝试的机会。

作为过来人,我理解新毕业生面对选择产生焦虑,但希望各位绝对不要因此放弃选择。看看毛不易的《入海》,应该可以缓解一点对未来的恐惧感。

但是因为大学扩招,今年874万毕业生的确是有史以来最多。这会不会真的制造出一个“最难就业季”呢?

2014年,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个演讲标题是《六十五年“扩招”史》。现在看来这个演讲稿还值得再拿出来说说,标题可以直接改成《71年“扩招”史》。

那次演讲我首先给大家普及的一个概念,就是中国从1949年解放到现在都可以归入同一个时代:扩招年代。50年代重点是扩小学生,60年代重点是初中生,70年代重点是高中生,80年代有所倒退,90年代重点扩招大学生,2010年以后扩招博士、硕士。我们不能只认为扩招的概念只适合大学,因为一度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算高学历。

【图略】

2016年我去天津大学演讲,把这个概念又说了一遍,还做了一张很粗糙的图。从图表上可以看到历次扩招的曲线都很陡峭,从100万到达500万的时间都不超过10年,年增长率在30%以上,中国经济增长率从来都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水平。这说明中国的教育规模增长始终是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的,中国教育跑在前面,拉着中国经济前进。

这个事实不难理解。中国人均资源少,发展经济不能靠卖资源。中国工业水平落后于欧美,没有海外领地,发展经济也不能靠不平等贸易。所以中国唯一可行的发展方向就是努力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让中国人的工作具有全世界最强的性价比,逐步占领世界市场,实现产业升级。超前教育就是中国快速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方式,体现在学校工作就是“扩招”。

教育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一方面让中国人的劳动越来越有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也的确意味着同一等级的毕业生上升速度不如自己的师兄师姐。

比如说50年代中学生考大学的录取率超过100%,因为旧中国的中学生实在太少,应届毕业生填不满新建的工程学院,只能在军队和政府里边动员往届中学生来考。到了60年代高中学历只能保证你到国营工厂找一个工作或者当小学老师。70年代城乡中学毕业生总数超过了所有的现代化职位,为了保证公平城市中学生而下乡插队和农村知识青年平等竞争。90年代以后,高中生已经不是一个值得拿出来说的学历了,这就是学历相对贬值的过程。

最近几十年的大学生应该也有类似感受。90年代,大学生去应聘技术岗位或者考公务员,可以骄傲地站在一群中专生的前面。21世纪初,好一点的单位要问是不是重点大学,普通单位也不觉得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2010年以后,211大学毕业生到了单位一样要到基层测试。现在就算是985大学硕士,身上的光环也最多保持三个月,之后就全靠能力说话。所以很多人担心今年874万毕业生会增加竞争压力,带来“最难就业季”,这算是人之常情。

但我还是要劝毕业生乐观一点,因为大学生身份贬值不等于劳动贬值,实际上中国人的劳动是越来越值钱了。20年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000,农民2000,这是年收入。现在大学生和农民工期待的月收入都要更高,就算扣除物价涨幅,生活也是越来越容易了。

扩招以后的毕业生也许不会像师兄师姐那样,进单位就作为重点人才培养,30岁以前当部门负责人。但如果没有扩招,大多数新毕业生本来也读不了大学,很难从事技术工作,只能出去出卖简单劳动力。

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知识,用更高的效率工作,拿超出简单劳动的工资,这是社会进步,而不应该成为焦虑的来源。在考虑就业问题的时候,毕业生首先要考虑作为人,作为普通人的身份,而不是大学生这个范围不断变化的概念。

所以我希望毕业生不要被某些自媒体误导“坚持要当人上人”,不要觉得30岁以前没有当官发财就是失败人生,我们还是应该多看看《入海》这样的文艺作品,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然后你会发现普通人生活真的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希望。

当然我们的时代有很多打击年轻人的问题,比如说房价过高、上涨太快,很多人觉得打工不如炒房。又比如说年轻人已经习惯于网络时代的文化生活,但是很多管理部门还停留在纸质媒体时代,企图搞居高临下的说教,用空洞的口号浪费年轻人的时间,这都是年轻人要批判要反对的东西。

但是我在111期睡前消息节目在鼓励批判精神之前,先反对了消费主义。年轻人首先要参与生产,然后才能消费,才能评判别人的消费和生产。

《入海》这个MV展示了很多平凡岗位,比如畜牧饲养员、游泳教练、网约车司机、餐馆服务员。如果毕业生认为加入这些人的行列是耻辱,那所有问题、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必谈了。如果大学生能接受这些工作,既享受国家发展带来好处,也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觉得最难毕业季就是个伪问题,大家倒是应该讨论一下最难买房记和最麻烦的子女教育这种现实问题。

总之我和《入海》的创作者一样,不喜欢说恭喜发财,不会骗大学生,我不会说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每个人都能当富豪、当市长。在讨论任何问题之前,我都会提醒毕业生,咱们都是普通人,靠劳动收入过日子是本分,靠提高劳动效率过好生活,这是目标。如果你的期望值超出这个目标,成功的概率远远小于犯罪和搞传销的概率。有的毕业生被自媒体的狗血鸡汤忽悠瘸了,不信我的话,那就需要在社会上碰几个钉子,让自己成熟的快一点。从这个角度说,最难毕业季也有它的好处。

督工《入海》和《后浪》这两个标题从字面意义上看都发生在海滩上。从歌词上看,《入海》反复使用了“浪花”“人海”“奔涌”的概念。很多观众都认为入海是《后浪》的续集。你怎么看?

我用过很多网络社区,比如天涯、西西河、微博、知乎,还有现在的B站。这些社区给我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繁荣的社区最需要好问题或者说好话题。有了好问题肯定会有好的回答,但反过来就不成立。

前几天的《后浪》其实提供了一个好话题,我非常乐于看到《后浪》激起全国年轻网民的大讨论。现在《入海》来了,我希望这也是一个好话题,和后浪放在一起也好,分开也好,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理性讨论,在讨论中认识现实。

我看知乎上一定在讨论毛不易和《入海》了,还有人邀请《睡前消息》来回答,今天我就用这个视频先来给大家回答一下。

过几天等到娱乐场所重开,毕业生如果在KTV唱了《入海》再交流几句对社会的看法,那就是最好的自我提升。

最后我还是说当代毕业季的特殊性。20世纪的毕业生主要通讯方式是写信和固定电话,大多数人毕业分配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新单位的详细地址,所以毕业意味着和大多数同学失去联系,至少失去了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要立刻单独面对现实社会,这一方面制造了更大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让毕业生放弃学习和自我提升,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消磨人生,随波逐流。

2002年我大学毕业了,那一年中国大学生第一次发现手机和个人电子邮箱是找工作的必需品,而一旦有了手机和网络联系方式,毕业生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相互失散,而是被虚拟网络连接在一起。腾讯公司紧跟形式,在2002年推出了QQ群功能。

从这个时候起,毕业生可以随时和同学联系,交流经验,相互鼓励,维持朋友关系,也维持学生时代的学生动力和理想主义,21世纪的毕业季完全可以不像上世纪那样焦虑和感伤。希望今年的毕业生能利用好新时代的工具,在工作以后继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很快你们就会忘记所谓最难毕业季的话题,在现实中给自己的理想主义找一个落脚点。

好,我们说下一个话题。

地卖不出去了,房地产税也就来了

5月18日,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其中第五部分提到了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我们之前的节目包括去年你在观视频年终秀的演讲中,都多次提到了房地产税的问题。很多观众留言对房地产税的具体表现还有疑虑。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收房产税?督工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房产税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因为现代土地的价值和基础建设水平相关。通着地铁附近房子会涨价,建了重点小学附近的学区就更值钱,政府给某个城市修一条高速公路,给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业务,雇佣更多的人,提升平均工资,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个城市居住,房价也会上升。

基础设施一般是政府出钱,现在没有房产税,政府的主要方案是土地财政,每年卖一批土地,用这些土地的售价来新建基础设施,同时维护过去的基础设施。

但是随着城区扩大,卖的地越来越多了,需要维护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多,最新卖掉的土地价格必须上升,所以政府必须让房价越涨越高。

当然这个房价高未必就是坏事,但在现有的体制下,早买房子的一批人收益最大,但是不给新的基础设施出钱。最新买房子的人只享受一部分好处,却要支付最多的成本,逐渐出不起钱了。

地方政府为了不破产,只有两个选择:

一、让房价继续疯涨,让大家勒紧腰带,参加投机,让最新一块土地来支付所有的开支。

二、借债,今天花明天的钱,几十万地方债就是这么来的。

这显然都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必须收房产税,让所有投资房产获益的人都拿钱出来支持基础设施,收益越大,交税越多,这个游戏才能玩下去。

从房产税的社会效果来看,就是我在观视频年终秀提出的观点,降低拆迁谈判成本,平时按照房产价值收房产税,拆迁的时候根据房产税反推房产价值,避免双方发生暴力对抗。

土地和房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每一套房子之间都有差异,每一块土地都不能完全替代另一块土地。简单的来说,房地产具有一定的天然垄断性,如果没有房产税提供定价标准,拆迁必然意味着潜规则和权力交易。

中国将来还要进行很多新的建设,有大量的拆迁任务。如果我们既不希望低价强拆,也不希望钉子户漫天要价,就需要房产税来提供定价功能。

观众的第二位疑虑就是房产税对房价到底有什么影响?会不会把成本转移到穷人身上?督工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房产税对于房屋售价肯定是负面影响。我举个例子,假如房子现在的市价是100万,房产税率是1%,每年交1万块钱的税。在银行利率4%的情况下,房主为了抵消1万的固定支出,必须拿出25万元存银行,永远不动用。在这种情况下,房主有动力降价卖房,降到80万左右出手。所以房产税一定会让房价下跌。

如果考虑到刺破因为涨价预期形成的泡沫,将价还会更多,对于买房的人来说是好消息。但是我也希望买房的人记住,房子买下来是要继续按价格交税的。

至于说租金问题,今年2月22日第80期睡前消息节目说的很清楚,世界上和房产是最没有关系的事情,就是房租市场,因为房产税不改变租房市场的供需关系,租金完全不变,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题,大家可以试试理性能否压倒直觉。

观众的第三个疑虑就是穷人交不起房产税应该怎么办?会不会有相应的减免政策?比如说每个家庭的第一套房子不征税,低收入阶层的房子不征税,或者说每个人减免40平方米,剩下的房产再征税?督工你怎么评价这些想法呢?

房产税是一种财产税,有财产就不会真的交不起税,最起码有卖房交税的选择。如果你觉得卖房交税很残酷,就要想到让其他交税的人承担基础设施费用,给这些不交税的人来提升房价是不是更残酷?

当然某些情况下,卖房交税听起来很过分。比如说住在市区老房子里的老人有可能现金很少,但是房子评估价很高,老人想把这套昂贵的老房子留给子孙,所以不卖房,没钱交税。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做事最过分的人其实是老人的子孙,希望父母留下遗产,却不肯眼下拿出钱替父母交税或者改善他们的生活。老人卖了房子除了交税,可以拿到巨额现金租房安度晚年,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至于说工薪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确有可能能是因为房产税降低生活水平,但是因为富人交了更多的税,从长期看平民会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以及更多的社会福利。至于短期的收入下降问题,我不赞同搞税收豁免政策,因为这会增加逃税的漏洞,大大提高征收成本,制造的问题比好处多。

我建议短期内可以搞一个按房征税、按人补助的政策,先统一征税,再根据实际的生活水平返还。如果有人征税落入了低收入阶层,入不敷出,当然可以拿低保,否则就要正常交税,这比直接减免房产税也好。

总之房产税肯定会制造一定的车会动荡,而且可能因为刺破了房产泡沫,短期影响经济发展。但是高房价本来就让社会很不稳定了,而且就算不用房产税去刺破泡沫,房产泡沫也早晚会自己炸掉,到时候动荡只会更大。

现在大家都在说新基建,我希望房产税能够尽快出来,让大家在更合理的税收体制下投资房产,投资新的基础设施,不要再用畸形的房地产制度把新基建引到错误的方向。

好,118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日再见。